2014年,各地、各有關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有關決策和部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按照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要求,繼續發揮收費公路政策的籌融資作用,加快推進公路基礎設施建設,為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優質高效的交通運輸保障。 在我國現有公路網中,超過98%的高速公路、61%的一級公路和42%的二級公路,都是依靠收費公路政策建成的。公路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大幅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運輸效率,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2014年,全國公路旅客周轉量為12084.1億人公里,是1984年的7.9倍;公路貨物周轉量為61016.6億噸公里,是1984年的114.6倍。
一、政策由來及實施成效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群眾出行需求日益頻繁,國內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但公路基礎設施發展嚴重滯后。到1984年底,全國二級及以上公路里程只有1.9萬公里。全國37%的公路是簡易的等外公路,近30%的公路晴通雨阻。公路基礎設施供給能力不足與社會需求不斷增長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快推進公路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全社會最熱切的企盼。
為順應人民群眾的期待,加快解決公路交通落后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問題,1984年12月,國務院批準出臺了“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收費公路政策。收費公路政策的實施,打破了公路建設單純依靠財政投資的機制束縛,形成了“國家投資、地方籌資、社會融資、利用外資”的多元化投融資格局,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公路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
截至2014年底,全國公路總里程達到446.39萬公里,是1984年底的4.8倍。其中,高速公路從無到有,達到11.19萬公里,里程規模超越美國,居世界第一位;一級公路8.54萬公里,是1984年底的260.3倍;二級公路34.84萬公里,是1984年底的18.6倍。
2016年05月23日
上一篇:
下一篇:
《2014年全國收費公路統計公報》解讀
添加時間: